首页 资讯 正文

为有源头清水来——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纪实

体育正文 132 0

为有源头清水来——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纪实

为有源头清水来——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纪实

“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,你看那汾河(fénhé)的(de)水呀,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。”上世纪50年代末,由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这首(zhèshǒu)脍炙人口的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,让(ràng)汾河家喻户晓,成为三晋儿女心中的文化符号与情感寄托。

静乐汾河川(chuān)国家湿地公园。张存良摄

汾河(fénhé),这条(tiáo)孕育了三晋文明的母亲河(mǔqīnhé),从忻州境内的管涔山巅发源,蜿蜒流经宁武、静乐两县出境,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山川与村落。然而,历史(lìshǐ)上一段时间,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,使得汾河源头水量锐减、污染严重。

近年来,忻州市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为(wèi)指引,深入实施“一泓清水入黄河(huánghé)”生态(shēngtài)保护工程,在汾河流域绘就一幅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协同共生的壮美画卷。如今的汾河沿线,清泉(qīngquán)奔涌(bēnyǒng)、碧波荡漾,两岸绿树成荫、鸟鸣啾啾,生态红利正转化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,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。

源起管涔:守护(shǒuhù)母亲河的“最初一公里”
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(yuántóuhuóshuǐ)来。

群峰排列,管涔山如绿色屏障(píngzhàng)矗立(chùlì)天地间。在宁武县东寨镇,汾河(fénhé)正源——雷鸣寺泉从石罅中喷涌而出,清澈见底(qīngchèjiàndǐ)的泉水带着山林的灵气,奏响汾河的开篇乐章。然而,这里的生态也曾伤痕累累,上世纪的5家(jiā)村办煤矿,如狰狞的伤口撕裂山体,污水横流、泥沙俱下,让“三晋第一泉”蒙尘。

宁武人(rén)深知(shēnzhī),守护汾源就是守护山西的生态命脉。1988年,一场横跨20多年的“治汾攻坚战”打响(dǎxiǎng):关闭汾源区域所有(suǒyǒu)矿井、建成污水处理厂、取缔511座污染企业……当最后一座煤矿的井架轰然倒下,当一股股清泉重新漫过鹅卵石滩,汾源的呼吸逐渐恢复顺畅。

“治汾(zhìfén)攻坚战”只是开始,后期的(de)汾源治理仍在延续。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,国家(guójiā)第三批(dìsānpī)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落地,更让汾源区域迎来系统性重塑——“1轴1带1廊6核7营”的生态布局,将河道治理与乡村旅游、产业转型紧密结合,让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。

漫步汾源景区,农家乐的(de)招牌在绿树间若隐若现。村民王某的小院里,游客们围坐品尝着(zhe)山野风味,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汾源湖。“以前靠(kào)种地,一年收入不了几个(jǐgè)钱,现在开农家乐,加上生态补偿,日子滋润多了!”王某的笑容,成为汾源治理最温暖的民生注脚。

骤雨(zhòuyǔ)初霁,碧空如洗。汾河源头(yuántóu)的(de)一条溪流在管涔林局马家庄林场的山谷中潺潺流淌,两旁山坡上的落叶松经过大雨的洗礼后更显青翠欲滴。尽管溪流两侧可见(kějiàn)发水(shuǐ)痕迹,但溪水清澈见底,岸边难觅泥沙沉积。这片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,正以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,守护着汾河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
30多年间,汾源区域311.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,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(shìjì)80年代(niándài)的23.9%提高到45.4%,年均146.5万吨泥沙(níshā)被拦截。曾经“雨季(yǔjì)洪水(hóngshuǐ)旱季涸”的汾河,如今水量丰沛、水质达到地表二类标准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华北水塔”

离汾源不远的(de)宁武天池,如(rú)一颗翡翠镶嵌在高山之巅(zhīdiān)。这片(zhèpiàn)有着“阳旱不涸、阴霖不溢”奇观(qíguān)的湖泊(húpō)群,曾因水位下降部分湖泊濒临干涸。2020年,投资8531万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,41.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森林抚育、草地改良、湖泊保育等工程同步推进(tuījìn)。如今,天池周边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%,黑鹳、白鹭等珍稀鸟类重新栖息,“天池霞映”的盛景再现人间,印证着生态修复的神奇力量。

绿染两岸:从“黄土高坡”到“生态(shēngtài)画廊”的蝶变

青山树为本(běn),绿水林为源。

宁武县东寨镇(zhèn)大庙村汾河源头的一条溪流边,落叶松如哨兵挺拔而立,根系如巨网固土保水(bǎoshuǐ)。“一棵树一年蓄5吨水,这片林子就是天然水库。”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马家庄林场负责人的话语,道出了森林(sēnlín)与河流(héliú)的共生密码。作为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,这里的落叶松每公顷蓄积量达(dá)375立方米,成为(chéngwéi)华北地区罕见的“落叶松基因库”。

宁化湿地公园(gōngyuán)。吴光宇摄

忻保高速静乐段沿线,5000亩造林工程正在重塑荒山秃岭的(de)肌理。面对“干石山坡难留土、干旱(gānhàn)少雨难成活”的困境,林业人创造性地采用“大石坎鱼鳞坑”“鱼鳞育林板”等技术(jìshù),在石缝中播撒绿色希望。“别处浇6次水,这儿得(dé)浇10次,一棵树就是一个希望。”静乐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的话语(huàyǔ)中折射出生态建设者的执着。

风神山流域治理堪称晋西北(jìnxīběi)生态修复典范。20年来,11万亩土地上,柠条、沙棘、油松等21种树木错落有致,覆盖了过去黄土高原的(de)(de)样貌,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。这里的林草(líncǎo)覆盖率达92%,每年拦截泥沙数十万吨,更孕育出褐马鸡等50余种野生动物。“春天花开遍野,夏天绿浪翻滚(fāngǔn),秋天层林尽染,冬天银装素裹。”静乐县林草事务中(zhōng)心主任李志忠的描述中,凝结着几代林业人(rén)的坚守。百余名管护人员常年驻守山林,用脚步丈量生态厚度,守护着汾河(fénhé)西岸的“绿色家底”。

森林涵养水源,湿地净化水体(shuǐtǐ)。

在宁武县宁化湿(shī)地公园,阳光下的(de)汾河水面泛起金色涟漪,一群野鸭(yěyā)正追逐嬉戏。这座投资2291万元的生态工程,通过修复6.37公顷湿地,构建起“生态湿地区(qū)—古城映水区—河滩修复区”的立体生态系统。公园内,养护人员正打捞杂草,芦苇荡中黑鹳的身影时隐时现。“这些‘鸟中大熊猫’的回归,就是最好的生态认证。”工作人员的自豪之语,印证着湿地修复的显著成效。如今,这里(zhèlǐ)既是水质(shuǐzhì)净化器,又是旅游新地标。每逢周末,太原、忻州(xīnzhōu)的游客便(biàn)慕名而来。

静乐(jìnglè)汾河川国家(guójiā)湿地公园(gōngyuán),593.85公顷湿地如绿色海绵滋养着(zhe)汾河脉络。这片曾是沙砾荒滩(huāngtān)的土地,如今栖息着160种(zhǒng)(zhǒng)野生脊椎动物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、二级保护动物16种。每到迁徙季,大天鹅、鸳鸯等“生态鸟”翩然而至,在水面勾勒出灵动的弧线。“水质好了,鸟儿来了,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有了。”李志忠的话,道出了湿地修复的深层价值——这片“地球之肾”,不仅净化着水质,更改变着人们对生态的认知。

向绿而行(lǜérxíng):生态红利带动乡村振兴

翠色(cuìsè)千重覆旧山,波光千顷映晴峦。

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沿汾河的宁武县和静乐县依托好山好水谋划绿色项目,让老百姓吃上“生态(shēngtài)饭”“旅游饭”。

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里群鹅戏水畅享冬日暖阳。吕芳(lǚfāng)摄

每逢假期,宁武县汾源景区(jǐngqū)的农家乐就供不应求。青山绿水成为“聚宝盆”,清新空气(kōngqì)化作“摇钱树(yáoqiánshù)”,景区游客络绎不绝。开农家乐的王某感慨:“靠着汾河吃上‘旅游饭’,日子越过越红火!”

静乐县(jìnglèxiàn)黄金山生态经济园弥漫着沙棘(shājí)与松针的清香,这片昔日“黄土山”已经蜕变为“生态林护山、经济林富民”的立体生态经济带。“阴坡种沙棘,阳坡栽山杏,既能(néng)固土又能卖钱,一举两得!”李志忠介绍,1.003万亩的园区里,4530亩退耕还林惠及(huìjí)198户村民,仅沙棘采摘一项,每人每天就能收入300-400元。更让人(gèngràngrén)欣喜的是(shì),生态的改善吸引了野兔、野猪等野生动物回归,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的乐园(lèyuán)。

转过一道山梁,静乐县庆鲁沟的(de)蜕变令人惊叹。曾经“十年九旱(shíniánjiǔhàn)、黄土漫天”的穷山沟,如今(rújīn)“山上松柏戴帽、山间沙棘缠腰、山下果蔬飘香”。2015年起实施整沟生态治理,1.2万亩耕地退耕还林,1.3万亩荒山披绿挂彩,15个造林合作社带动300多名村民人均年增1.2万元。人工瀑布(pùbù)、垂钓园等(děng)生态旅游项目的兴起,让庆鲁沟摇身一变成为“太原后花园”,每到夏季,周末日均接待(jiēdài)游客(yóukè)超千人。“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靠绿生财,这(zhè)日子美得很!”村民王丙秀一边擦拭民宿的桌椅,一边憧憬着未来。

站在管涔山巅俯瞰(fǔkàn),汾河如绿色丝带串联起宁武与(yǔ)静乐的万壑千岩。从源头治污到(dào)(dào)全流域修复,从单一护林到“山水(shānshuǐ)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,忻州人民用智慧与汗水,让汾河实现了从“浊”到“清”、从“枯”到“丰”、从“荒”到“绿”的华丽蝶变。如今的汾河两岸,生态(shēngtài)旅游如火如荼,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,书写着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时代答卷。

滔滔汾河,奔涌向前。当阳光洒向河面,粼粼波光中倒映的(de)(de),是忻州人民对绿水青山的执着守护,是对生态文明的永恒追求(zhuīqiú)。这条母亲河,正以更加清澈的姿态、更加丰饶的馈赠(kuìzèng),滋养着沿岸的土地与人民,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为有源头清水来——忻州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纪实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